您好,欢迎您进入教师科研信息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新闻中心
政策动向
课题研究
教研动态
证书查询
课题查询
教育评论
实验学校
留 言 板
 
教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动态
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  
 
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自信思想,既来自他热爱教育、关心教育、重视教育的满腔情怀,努力建设教育强国的巨大勇气和坚定决心,也来自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建设成就和未来前景认知的理性自觉。
   自信是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洋溢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骨气、底气和豪气,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自信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就从哪里启程。教育自信作为中国自信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基础之上,对中国教育发展道路、理论、成就和未来发自内心的肯定与相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出发,对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刻、丰富的教育自信思想,构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进一步指出,我们对中国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培养国际一流人才充满自信。同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的贺信里,要求清华大学“树立自信、保持特色”,努力在创造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的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自信思想,既来自他热爱教育、关心教育、重视教育的满腔情怀,努力建设教育强国的巨大勇气和坚定决心,也来自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建设成就和未来前景认知的理性自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方向、道路、模式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
   理论是自信的根基,实践是自信的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发展实践,构成了中国教育自信的坚实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奠基了我们的教育自信。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开创新局面,关键的一条就在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条道路的核心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基本国情,扎根中国大地,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建设教育强国。这条道路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是一条指导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科学之路,也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唯一正确道路,它为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走向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巨大的教育成就坚定了我们的教育自信。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创建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教育,探索和实践了社会主义教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为13亿多人民提供了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率均超过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有的已经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3.3年,接受高等教育比例超过45%。我国逐步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正在向世界教育强国迈进。事实胜于雄辩,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这些巨大成就,坚定了我们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信心。
   国际影响力、竞争力不断上升增强了我们的教育自信。国际竞争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教育自信。在基础教育领域,上海学生连续两次获得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第一,引起了许多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我国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参加2015年测试,总体成绩超过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在高等教育方面,我国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国际排名的位次整体前移,部分高校和学科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中国工程教育也取得历史性突破,工程教育质量获得国际认可。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留学目的国,2016年共有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3万名留学生在华学习。近年来,中国主动在全球教育发展议题上提出新主张、新倡议和新方案,主动有效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既展现了我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的担当精神,也体现了我们对自身教育的高度自信。
   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滋养着我们的教育自信。教育自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基于对自身文化历史有清醒认知和自身文化未来的坚定信念。中国自古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有着世界上最为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从2500多年前开始,我国就形成了尊师重教、教学为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等一系列优秀教育理念。这些理念,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改革开放以来,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新理念新思想。比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人人、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多样化人才培养、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等,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们继续前进和实践的重要教育思想。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保障了我们的教育自信。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教育改革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教育事业进行超前谋划和部署。5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4%以上。“十三五”时期,明确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低于4%,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坚定决心,也为坚定教育自信,推动中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奋力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新境界
   教育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拥有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方式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教育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坚定信念,关乎民族精神状态,关乎教育改革发展进步的动力与活力。当前,我国正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需要坚定教育自信,善于把握机遇,勇于面对挑战,充分激扬教育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改革创新的磅礴正能量。
   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要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改革发展,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教育广大师生,牢固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注重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要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判断,为新时代谋划改革、推动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经过不懈努力,我国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变化,“有学上”已经基本解决,人民群众充满着对“上好学”的新期待。要更加针对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围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着力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民族教育发展,促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健全终身学习体系,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着力提升教育保障水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更美好的生活的期待。
   要努力实现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的有机结合。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5000年文明史的社会主义大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了要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坚守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国情适应性,任何试图抹煞中国特色,期望移植、模仿或者照搬别国模式来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都是绝对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当然,我们的教育发展,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学习、消化、吸收、再创造中,做到融通中外,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成果,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发展。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既遵循教育发展的共性规律,又根据时代条件体现民族特点,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奋进史。坚持走中国特色之路,迎来了中国教育的崛起,给世界带来了震撼和思考,显示了中国教育发展模式的独特魅力。面向未来,要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与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和顺应时代潮流有机统一起来,做到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中国教育的自信赋予更为鲜活的时代内容。
   要充分激发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关键靠改革。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在教育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解决当前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要坚持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通过改革创新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让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着力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加符合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人民对美好教育的向往,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之路在改革创新中越走越宽广。
 
 
通知公告
新闻中心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
·筑牢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
·习近平总书记:优先发展教育事...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教育...
·中共中央印发意见——深化人才...
·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高考安...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
·教育改革发展基础教育见成效
·李克强:深化教育改革激发更大...
·中国脊联成立大会暨脊柱保养领...
友情连接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央电化教育馆
·中国教育学会
·中国科学院
·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知识产权局
·中国文化交流网
·中国科教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知网
·新闻出版总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万方数据库
·龙源期刊网
Copyright© 2018版